在辽东湾畔的渤海之滨,一座方形卫城如青铜鼎般矗立,这便是与西安、荆州、平遥并称中国四大完整古城的兴城古城。它始建于明宣德三年(1428年),初名宁远卫城,历经明清两代修缮,清代改称宁远州城,至1914年才定名兴城并沿用至今。这座唯一以方形格局构筑的明代卫城,不仅承载着"宁远大捷"的赫赫战功,更以"城、泉、山、海、岛"五景合一的独特风貌,成为北方沿海旅游带上最璀璨的明珠。
天启六年(1626年)和次年,袁崇焕以不足两万兵力,先后击退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猛攻,这场被誉为"宁远大捷"与"宁锦大捷"的战役,不仅创造了明清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,更让这座边城成为明王朝最后的军事堡垒。如今,城墙四角的炮台上仍可见当年架设红夷大炮的遗迹,东南角楼遗址处立着的那尊400年前的大炮,虽已锈迹斑驳,却仍在诉说着"凭坚城、用大炮"的战术智慧。城门外的半圆形瓮城,当年是抵御骑兵冲击的最后防线,如今已成为游客拍照的绝佳背景——门楼锁闭处,"袁"字旌旗猎猎作响,仿古铁炮阵列如林,俯拍之下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
展开剩余77%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,兴城古城的规划智慧令人惊叹。方形城池分设东南西北四门,钟鼓楼如定盘星般坐落于城中心,东西、南北主干道如中轴线般将城区划分为四片,每片又以蛛网状小街巷互通。这种"城中有城"的布局,既保证了军事防御的严密性,又满足了市井生活的便利性。城墙之上,可东望角楼遗迹,西瞰车水马龙的街市,南观鸭绿江对岸的朝鲜风光,北眺连绵的群山。最令人称奇的是城内的文庙——这座东北最古老的文庙内,状元门、状元桥、大成殿、论语墙与圣迹图构成完整的儒学体系,而"古柏育桐""卧桐成林"的植物奇观,更添几分文人雅趣。祖氏石坊的精美雕刻、将军府的威严气度、周家住宅的市井烟火,每一处都镌刻着500余年的沧桑历史。
与许多封闭式景区不同,兴城人并未将古城变成单纯的旅游景点,而是让历史与生活自然交融。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中,既能看见戴着老花镜修补瓷器的手艺人,也能遇见穿着汉服拍照的年轻游客;既能闻到街角茶馆飘出的茉莉花茶香,也能听见钟鼓楼传来的晨钟暮鼓。这种"活着的古城"特质,让每个到访者都能在触摸六百年城墙的刹那,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奇妙重叠。正如蓟辽督师府的重建所体现的——这座占地万平方米的建筑群,虽为2002年重建,却严格遵循明代衙署规制,100多间房屋错落有致,前身为明嘉靖二十九年始建的总督府,后经孙承宗、袁崇焕等名臣经营,吴三桂勤王前更在此留下火烧宁远的传奇,如今已成为研究明清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载体。
兴城古城的魅力,更在于它将军事防御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。春日里,城墙根下的桃花与城楼上的灯笼交相辉映;秋日时,银杏叶铺就的金色大道与青灰色的城墙构成绝美画卷。而"城、泉、山、海、岛"五大景观的整合,更让这座边城成为独特的北方海滨旅游胜地——登城可览海天一色,入泉可感温泉暖意,登山可观群峰竞秀,临海可听潮起潮落,登岛可探渔村风情。当夕阳为城楼镀上金边,当海风轻拂过写有"袁"字的旌旗,当古柏与梧桐在文庙中静静生长,人们终于懂得:这不仅仅是一座城,更是一部立体的史书,一曲凝固的乐章,一段永远鲜活的历史。
如今,兴城人正在全力复原这座古城的原貌。虽然"仿古不是古",但正是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,让兴城古城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同时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当游客们沿着城墙漫步,找寻历史的点滴时,何尝不是在寻找一种精神的回归?这种回归,是对先人智慧的致敬,是对历史长河的感悟,更是对"不到长城非好汉"精神的当代诠释——在这里,历史从未远离,它就在青石板上,在钟鼓声里,在每一块砖石之间,等待着与每个有缘人相遇。
发布于:福建省